描述桃叶的特点?
桃叶的形状为长圆披针形、椭圆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桃叶尾部尖尖,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先端渐尖,叶边缘具细锯齿或粗锯齿,叶柄粗壮。
清明节***期,到桃树园中逛了一圈,发现有几株桃树的叶片长得有些奇怪,但凡是新绿的桃树叶全都皱巴巴的,蜷缩成一团,叶肉膨胀,叶背面形成凹腔。有的叶片正面凸起部分变红色或紫红色,有的叶片变得特变厚且脆,稍用手捏一下,就碎了。
桃叶和李叶的区别?
桃叶和李叶在形状、颜色、大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。
形状:桃叶通常呈长圆形或椭圆形,叶子的边缘有锯齿状的齿牙,叶片上脉络清晰,叶柄较短;而李叶的形状则更接近椭圆形或卵形,叶子边缘也有锯齿状的齿牙,但相对来说更为细小,叶片上的脉络不是很清晰,叶柄较长。
颜色:桃叶的颜色通常比较深,呈深绿色或蓝绿色,表面光滑;而李叶的颜色则比较浅,呈浅绿色或黄绿色,表面略带绒毛。
大小:桃叶的大小相对较小,一般长3-8厘米,宽2-4厘米;而李叶的大小则相对较大,一般长5-10厘米,宽3-5厘米。
总的来说,桃叶和李叶在形状、颜色、大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,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区分它们。
桃叶渡的典故讲解
——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、金陵48景之列。
清人张通之在《金陵四十八景题泳》“桃叶临渡”一景中写道:
“桃根桃叶皆王妾,此渡名惟桃叶留,同是偏房犹侧重,秦臣无怪一穰侯。”
诗文道出了桃叶、桃根姊妹俩,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;因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,古渡口由此得名。
王献之当年曾作《桃叶歌》曰:
“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;但渡无所苦,我自迎接汝。”
从此渡口名声大噪。
桃叶渡之名的由来,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,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,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。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,遇有风浪,若摆渡不慎,常会翻船。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,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《桃叶歌》:“桃仙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,但渡无所苦,我自迎接汝。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,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。从六朝到明清,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。河舫竞立,灯船萧鼓。
清顺治年间,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,见渡口非常拥挤,常有人落水而死,便捐建木桥,题名“利涉桥”(取便利涉水之意),康熙二年(1663年)易木桥为石桥。1984年,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。
在十里秦淮与占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,即淮青桥东.今渡口处立有“桃叶渡碑”,并建有“桃叶渡亭”。
桃叶渡之名的由来,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,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,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。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,遇有风浪,若摆渡不慎,常会翻船。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,回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《桃叶歌》:“桃仙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,但渡无所苦,我自迎接汝。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,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。从六朝到明清,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。河舫竞立,灯船萧鼓。
清顺治年间,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,见渡口非常拥挤,常有人落水而死,便捐建木桥,题名“利涉桥”(取便利涉水之意),康熙二年(1663年)易木桥为石桥。1984年,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