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,桂花的花期是秋季农历八月十五左右,何来“春山”?
王维《鸟鸣涧》
王维《鸟鸣涧》中写到: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”以前总听到歌曲“八月桂花遍地开,鲜红的旗帜飘呀飘起来”,但生活中并没有真正接触过桂花,因此桂花开放在农历八月的印象扎根在脑子里。长大后到了另一个地方,路旁到处都种植着桂花,一到中秋节前后,树上就簇满了一丛丛一堆堆的小黄花,整条街都香透了。是啊,这不就是“八月桂花遍地开”的真实写照吗?
诗人写“人闲桂花落”,整个情景还反复突出了“春”,与我的生活经验不符啊,是作者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吗?但想想,不对呀,古人写诗,往往都是抒写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历,都很纪实,一般不凭空想象虚构(除非生活或自然中本不存在的,比如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”);况且古人对生活、自然事物的认知比我们现代人更直接一些,也就是古人更多从实际的接触、实践中来认知事物和生活,不像现在的人,很多都是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中成长,有多少跟自然的接触和对生活的参与,年长一点都在书本里活着(现在还应加上游戏和***APP),对于他们来说,自然和生活显得多么空洞啊所以这里就不能妄下断章了。
这让我想起了王安石和苏东坡的一个典故。
一次,苏轼去拜访王安石,主人正好不在。见桌上有一首《咏菊》诗,只写了“西风昨夜过园林,吹落黄花满地金”两句,苏轼暗笑王安石连基本常识都不懂,因为菊花花瓣只会枯干不会飘落。
于是,苏轼就在诗后面续写了“秋花不比春花落,说于诗人仔细吟”两句暗讽。
后来苏轼因政治***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到了秋天菊花开放季节,一日起了大风,苏东坡想起后园的菊花,看看究竟怎么样了,只见纷纷落叶,满地铺金。这时他想到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,不禁目瞪口呆,恍然明白自己错了。
庄子说: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
世间万事万物纷繁复杂,本身就是一部无尽的宝藏,对这些事物进行认识和解说的各种知识也是卷帙浩繁。所以“生”的有涯和“知”的无涯是永恒的矛盾,当我们仅仅凭借自己那么一丁点的知识、经验就去对大千世界妄加评判,指手画脚,往往会闹出大笑话。
我们不把“桂花”与“春山”扯在一起纠缠不清
行么?
“人闲桂花落”。“人闲”是什么季节?那是冬
季呀,人闲多指农闲,那时中国以农耕为
主。
春耕、夏收、秋收都是农忙季节,只有冬季
才是农闲时段,冬季人闲桂花便凋谢了、凋
落了。
“夜静春山空”这一句是,本来春天是百花
齐放,争奇斗艳。但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
王维的《鸟鸣涧》是一首描写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妙诗。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中的桂花是一种冬开春落的桂花。这两句的意思是闲静中才注意到桂花在坠落,夜静时更觉春山空旷,以只有桂花坠落来烘托春山的寂静无哗;后两句“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”以月出而使得山鸟惊鸣,极写春山月夜幽静的景色。这首小诗构思精巧,以花落、月出、鸟鸣等动景,映衬春山的静谧,让人从中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精美,获得独特的美的享受。
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”王维的名句常常让人疑惑,桂花的花期在秋天,如何落在春山中呢?自古就有论议,大概分成写实和写意两种,持写实意见的较多。既然写实就要解决这一疑惑。
王维写的的确是春山春涧之景,以动写静的手法,细碎的桂花蕊悄然飘落,其声细微不易察觉,恰凸显了人迹稀少闲静和内心的闲适,空间的静谧反衬出来。
要有春天开花的桂树才说得通。事实证实确有花期在春季的桂花,人们困惑是因为套用了通例,以为大多桂花在秋季开花就以偏概全,犯了苏轼误改王安石诗句的错误。
有一种桂花叫棱角山矾,又叫留春树、山桂花、春桂,二三月间,棱角山矾盛花如雪,喷涌怒放。二十四番花信风中,大寒的第三候为山矾,正在立春之前,是真正的迎春使者。明代《瓶史》称:“山矾洁而逸,有林下风。”
盛花期的棱角山矾,成千上万的朵朵小白花甚是壮观,但凑近仔细观察一朵小花,却没那么华丽醒目,低调而精致,小花生有5片白色花瓣,花瓣内侧生有几十枚放射 状的雄蕊,花药明黄,花丝如玉,花丝基部联生成五体雄蕊,细细的花柱藏于众多雄蕊之中。
棱角山矾主要零星分布于湖南、江西、福建和浙江。《鸟鸣涧》正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《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》的第一首,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(即若耶溪)的作品,诗人独辟蹊径,不同于历代诗人笔下的若耶溪,单选寂静的春山入画,也是匠心独运了。
贴几幅若耶溪春桂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