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,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“玉米***”的?
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有个外号,叫做苏穗宗,讲的就是这哥们爱种玉米。苏联有个毛病,就是冲动,苏穗宗还没让人好好调研,就发布多快好省种玉米的命令。那么赫鲁晓夫这哥们在玉米上到底栽了多大的跟头呢?
(1)苏穗宗到底懂不懂玉米?
其实说苏穗宗屁都不懂就推玉米是很武断的,但是苏穗宗是典型的半懂,1949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当干部的时候,在搞玉米种植推广,结果在那里大获丰收,使他成为当时苏联政坛的明星。这在当时的苏联是很大的亮点,赫鲁晓夫自己是非常振奋。这也是他本人一个雄厚的政绩。
1949年底,赫鲁晓夫升到苏联的京城做官,他在莫斯科州的农场又推广种植玉米,结果又成功了。客观地说,苏穗宗自己是实践过了,但是并没有能够避开问题,因为他调查的样本太少!简单的说,就是有路径依赖,反正这条路能走得通,那就继续走。
(2)苏联的玉米之乱
于是在1953年,赫鲁晓夫在刚刚上台就要多快好省建立苏联美丽新农村,正所谓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,当赫鲁晓夫定下了一个小目标,那就是全苏联的玉米播种面积要从350万公顷扩大为2800万公顷,也就是八年里要增加七倍。对于苏联人来说,目标只是底线,甚至只完成目标就是及格线,要超额很多完成才能证明自己在认真干活,所以苏联人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,开始跃进式的种玉米。
赫鲁晓夫不只是“玉米***”,他还有着“玉米机”、“玉米狂魔”之称。那么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呢?这需要从1963年倒叙说起。
那一年,赫鲁晓夫进入了改革后期,不过苏联的粮食问题出现了状况,进入了粮食危机状态,这导致苏联不得不进口西方的粮食。为何地广人稀的苏联会出现这种局面,理论上这么多的土地要养活这点人口富富有余,可偏偏粮食就不够吃了。
造成这个原因形成的主要负责人就是赫鲁晓夫同志,而造成这个局面的,也正是他的“玉米运动”。
赫鲁晓夫十分迷信所谓的“美国式道路”,在1955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上,他发表了《关于增加许墨也产品生产》的演讲报告,大力鼓吹美国用扩大玉米种植来增加畜牧业发展的经验。为此他派出考察团出访美国,目的就是为了学习美国的玉米种植和发展经验。
考察团在美国衣阿华州的玉米带进行考察,结果遇到了位于此地的大农场主罗威尔.佳斯特。佳斯特游说考察团参观自己的农场,并且将玉米种植的好处说的天花乱坠,其实佳斯特心中的小算盘打的很响,他是想将自己从玉米卖给苏联人。令佳斯特高兴的是,他的小算盘终于打响,不但卖了4500吨玉米种子给苏联,而且自己还成了赫鲁晓夫的座上宾。赫鲁晓夫让其在苏联进行演讲,为自己的玉米发展***打口号。
为了更了解玉米的好处,赫鲁晓夫还亲自到了一趟美国,这一次艾森豪威尔带他亲自参观玉米种植农场,赫鲁晓夫被金***的玉米棒子吸引的兴奋不已,他让人制作了纪录片,在美国和苏联播出,寄希望于让世人看一看美国人可以做的,他也可以,他要赶超美国。为此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玉米运动”开始了。
不过事出人为,强力推行玉米种植的结果并不理想,因为玉米这种农作物比不太适合在苏联的土地上种植,因为光照不足,玉米不能接穗,这造成了产量不高,其经济效益要比其他饲料作物差很多。而且过渡的扩大玉米种植造成了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减少,严重影响了谷物的增产。最终,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***严重受挫。这一切还造成了30亿美元的损失。
而因为过渡鼓吹和迎合他的玉米种植***,出现了严重的虚***指标。最终严重的粮食危机出现了,为了因对粮食危机,大量牲畜被宰杀用以充当粮食,但依旧不能解决问题。最终还需要花大价钱购买欧美的粮食来填补空虚,这正应了那句“偷鸡不成蚀把米,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。盲目自信,只会让自己吃亏。
新疆玉米拔撩的活,靠谱吗?
不靠谱。
1. 因为新疆玉米拔拉活动所要求的长时间劳动和繁重的体力消耗,导致工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,身体疲惫和受伤的风险更高,导致不得不频繁更换工人,工期和效率受到了影响。
2. 此外,新疆地区的玉米收获时间通常在十月中旬,天气已经凉爽,且降雨频率较高,工作量较大和工作环境恶劣,对于工人的身体健康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,因此靠谱性较低。
3. 另外,玉米采收这项工作虽然在农村被视为农民的任务之一,但是工人缺乏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,导致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和损坏玉米等问题,因此可行性有所限制。